| 分期 | 评价标准 |
|---|---|
| 1期 | 肌肉处于弛缓状态,无随意运动,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|
| 2期 | 肌张力开始增高,肢体出现联合反应、初级的协同运动 |
| 3期 | 肌痉挛达顶峰,肢体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,并伴有相应的关节运动 |
| 4期 | 肌痉挛开始减弱,协同运动的成分逐渐减少,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|
| 5期 | 肌肉痉挛明显减弱,协同运动形式基本消失,分离运动比较充分 |
| 6期 | 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 |
| 结果解读 | |
|---|---|
| 相关解释 | |
| 参考来源 | 吴江主编.《神经病学》(八年制)[M] . 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0年 |
| 分期 | 评价标准 |
|---|---|
| 1期 | 肌肉处于弛缓状态,无随意运动,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|
| 2期 | 肌张力开始增高,肢体出现联合反应、初级的协同运动 |
| 3期 | 肌痉挛达顶峰,肢体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,并伴有相应的关节运动 |
| 4期 | 肌痉挛开始减弱,协同运动的成分逐渐减少,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|
| 5期 | 肌肉痉挛明显减弱,协同运动形式基本消失,分离运动比较充分 |
| 6期 | 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 |
| 结果解读 | |
|---|---|
| 相关解释 | |
| 参考来源 | 吴江主编.《神经病学》(八年制)[M] . 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0年 |